”
我看了看报告,说:“那里真的没人吗?”
“我们的侦察机连续侦察了三个月,从瓦斯托克山东麓,到远东地中海的西岸,都没发现有人类居住的痕迹。”
我又看了看报告,总觉得有点奇怪。根据报告的内容,那里的气候比西伯利亚的稍微暖和,而且那里的土地比西伯利亚的肥沃,资源也比西伯利亚的多,生态环境也比西伯利亚的好。这么好的一片地区,怎么可能没人居住?
看到后面,我终于知道原因了。原来西维利亚被大山和大海包围着。西面海拔达五千米的瓦斯托克山脉和南面平均海拔六千米的山脉正好形成一堵大墙,把西维利亚和南方、西方的陆地分隔开来。这两个山脉,又高又陡峭,一般人根本无法翻越这堵高墙。就算有人能成功爬上这山,也无法抵御山上零下五十度的极冷温度。
可越过了山脉,进入西维利亚大地,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气温约在五度到零下十度之间,虽然不算暖和,但对于怕热不怕冷的诺德人来说,这样的温度合适不过。
我越往下看,就有越多有趣的发现。其中最有趣的是,西维利亚远东竟然有一个地中海,那里北、西、南被西维利亚大陆包围着,东面是从西维利亚大陆伸延出来的两个半岛。
这两个半岛,一南一北,正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波提。半岛上海拔两千米高的延绵山脉,正好阻隔了来自东方大洋的寒冷气流和海流,所以这地中海沿岸的最低气温比地球鄂霍次克海沿岸的还要高出五六度。
远东的宜人气候引起了我的兴趣。在仔细研究过那里的地形后,我已经初步决定了新首都的位置——就在地中海北岸,一条河流的出海口吧。那里既有大片适合发展市镇的平地、丘陵,还有几座陡峭,海拔两三百米,占据重要位置的平顶山,可以在上面建造要塞。
过了几天,卡尔玛帝国正式接受我提出的条件,答应把芬兰割让给我们。自此之后,诺德帝国的威名传遍整个西方世界,成为公认的强国。
一个月后,我筹集了五十万人,当中只有五万名士兵,其余的都是大量的工人、工程师、医生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组成西伯利亚远征军,正式向西伯利亚进发。这次远征,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规模空前盛大,也耗损大量的国力。
为了节省时间,尽快投入建设新都的工作,我还亲自率领五万名精英,带着物资,搭乘水上运输机前往远东地中海北岸的预定地点建设新都。
其余的部队里,也有四十万人通过搭乘水上飞机的方式,陆续抵达西维利亚各大河流、湖泊的沿岸,展开建设工作;剩下的十万人,就在瓦斯托克山脉那里修建贯穿整个山脉的隧道,以打通西维利亚和诺德本土的陆路交通联系。
过了三年,在开发人员的勤奋工作下,开发西维利亚的工作已经初步完成。曼图洛夫斯克(新首都,以我的俄文姓氏曼图洛夫命名,其余新城都以西伯利亚的城市命名。)、鄂木斯克、新西维利亚、伊尔库斯克等多座城市都已经基本建成。
在政府的鼓励下,大量的人口从诺德本土迁居到西维利亚。曼图洛夫斯克的人口更在三年内由初始的五万人激增至一百万人,还不是因为那里有首都地位的关系吗?
当然,国土面积翻了四倍,人口也要涨涨才行。为了增加人口,我竟然大胆地弄了个四孩政策,催谷人口增长。当然,我并不是要逼每对夫妻都要生四孩,而是重本为育有四孩或以上的家庭推出一系列的福利,鼓励他们生育。
这样,国家有两项重本的计划同时推行。结果,国家的财政连续三年亏损。幸好,到了诺历523年,五年计划推行了三载,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后,才扭转这情况。此后,国家的财政每年都有盈余。
诺德稳健的财政储备,六千多万人口,二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有超群的科技水平、良好的国民质素,怎么看都是一个强国。从此诺德这只双头鹰一鸣惊人,这国家的前途就像一只展翅的双头鹰一样,无可限量。
在国家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国民的思想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在这成熟的条件下,诺德第一届苏维埃选举圆满结束,展开了诺德民主集中制的序幕。自此之后,诺德一切权力归苏维埃,我正式还政于民。那么,我是不是可以退休了呢?当然不是,还忙着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