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五层:自我实现(3)(1/2)
作者:罗西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五层:自我实现(3)
此时的牛顿仍然心里充满罪恶感和自责,苛求自我,不相信他人,人际关系还是非常差,失眠、焦躁、没有快乐。典型的抑郁个性,使他狂热地渴求一种自我肯定来平衡内心。人的自我价值感通常建立于年幼时父母的爱。小牛顿童年没有父母健全的爱,使他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甚至自我否定,并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在剑桥时代的牛顿写了许多日记,当中详细记录了许多他自认为罪大恶极的事:吃外婆的苹果、周日跳绳、玩水、捉老鼠……
在缺乏自我价值感的情况下,牛顿感到悲观,没安全感,一无是处……为了排除内心长期的失衡,转而在科学研究中寻求外在肯定,他疯狂地投入研究以转移自我否定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自救。牛顿抑郁性格中的不信赖感,除对人外,也扩大到对事物的感受。他不信赖个人主观的感觉,他认为全宇宙是一个谜,可以客观地用证据来解开,而上帝到处都留有解密的指痕,等待人们去破解。有一天,孤独的牛顿在苹果树下散步,他在思考,眯着眼抬头看天时,一个苹果迎面掉下来,刹时间,牛顿脑海闪出一个问题,它为什么只向下掉?
还好他是位忧郁的科学家,而不是浪漫的诗人,牛顿开始专注于这个苹果,这个上帝赐予的密码。他捡起那苹果,握在手里,内心一阵温暖。他紧抓这个自然界的线索,终于解出了惊世的万有引力定律,使紊乱不可知的外在世界终于有所遵循,他平静祥和了许多,他需要寻找这种条理,如同安慰,他如愿以偿。
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牛顿,在远离人群的痛苦的日子里,看到一个苹果的另一种意义,从而改写了人生,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眼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得益于他的抑郁个性。曾采访一位心理医生,她说她所接触的抑郁症患者,都有一个特点:聪明,因为他们想得更多。换句话说,是更易沉溺于思考。
不过思考与焦虑只有一线之隔,“焦虑”的牛顿在一个苹果的清香里,渐渐回到“思考”的阳光里,这个转变和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伟大。
越过牡丹看见玫瑰
家有三兄弟,我是长兄,比较怯弱,二弟桀骜不驯,小弟机灵。记得小时候我被逼与二弟打架,我仗着年龄优势,保守地抓着他双手把他压在身下,请求他休兵,可是他不屈不挠,扑腾着挣扎着;无奈之下,我只好放手,然后落荒而逃;他绝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