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一语惊起巨大的波澜,如果内察院的制度能够实施,言官的权力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分为内廷和外廷,相互之间制约,维持着朝廷中各个势力之间的平衡。但是这样的平衡其实是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相互之间形成倾轧或者相互之间的勾结。宦官与外臣之间形成了一种近似畸形的关系,如果相互之间形成倾轧之态,则会造成大明政权内部的虚耗,致使国力受损,伤及的还是大明帝国的国本。但是,宦官与外臣之间如若相互勾结,沆瀣一气,则会危及皇权,皇帝的权威将会彻底被架空,甚至会沦落到傀儡的地步。
大明的官员都明白这样一种奇妙的关系,都在巧妙地经营着。各个势力之间时而配合,时而相互攻击,势力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形成了一个从表面上看似和谐,却实则暗流汹涌的漩涡,在慢慢吞噬着每一个进入这个漩涡中的人。而处在漩涡中心的皇帝,更是维持这个漩涡的最佳平衡点,一有风吹草动,轻则动荡不安,重则会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风暴,吞噬的每一个人连骨头都不剩。
黄立极看着端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眼神中此刻带着的不再是对皇权的畏惧,而是激动。黄立极似乎看到了大明王朝中兴的希望,这一天他等的太久。希望所能带给人的,要远远超过现实中的一切,一个人只要有希望,可以克服前行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会明白希望是多么的难能珍贵。黄立极起于微末,本抱有一颗壮志报国之雄心,怎奈大明王朝党争不断,国力逐渐走向颓废之势,纵有回天之术,也无济于事。初起的棱角,在一次次现实面前被磨平。曾经熊熊燃着的理想之火焰,也处于随时熄灭之中。而此刻,崇祯却给了黄立极最大的希望,那快要湮灭的火焰,在这一瞬间注入了新的能量般,重新剧烈燃起。
崇祯看着满朝文武,心中感慨万千,这大明的天下如今已经系于自己一人之手。崇祯依然清晰地记得,李自成攻入京城后,当年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抱怨百官都不来上朝,绝望的钟声在紫禁城响起的时候,拼命抵抗的皇家御林军和守备太监纷纷惨死在义军的刀下。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们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杀的浪潮,因为北京外城已经在头一天就被攻破了。东阁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左都副御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大理寺凌义渠、庶吉士魏学濂、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御史陈良谟、吏部许直、兵部成德全、户部吴甘中、兵部主事金铉等等忠臣良将以自杀殉国。崇祯每每想来,都会冷汗淋漓,这大明的天下,是存在内忧外患,但是却从不缺忠臣良将。崇祯不愿再看